
喜歡熱敷按摩,小心『火逼性紅斑』
2024-11-19文/江紀萱醫師
『江醫師,我臉上這顆痣長很久了,最近只要一摳到就流血。』
七十歲的林先生一進診間就指著鼻子上一顆黑色病灶發問。以肉眼審視病灶中心略微凹陷、外緣微突像火山口。再以皮膚鏡細看,發現黑色色素呈楓葉狀分布,周圍有小條的微血管增生供應養分。這並非單純的痣,而是基底細胞癌的典型表現。當筆者告知病人可能的診斷及建議手術切除時,病人怕再拖下去癌細胞越長越大,立刻同意開刀。開刀採用局部麻醉,時間約30分鐘,一週後拆線傷口癒合良好,疤痕也不明顯,病人說早知道這麼簡單他就來治療了。
基底細胞癌是一種皮膚癌,好發於長期接受陽光曝曬處如顏面、頭皮、手臂等。病灶多為黑色,中央微凹,可能合併潰瘍傷口,仔細觀察外圍有小血管增生,因此摳抓後容易流血。大部份病人一開始都以為是痣而不予理會,直到病灶長大、流血後才來就診。比起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,基底細胞癌惡性程度較低,生長速度緩慢,很少轉移,頂多是往下侵犯,因此若早期發現,治療都不會太麻煩。
治療方式很多樣,針對表淺病灶可以使用冷凍治療、電燒、免疫調節劑Imiquimod藥膏、光動力療法,缺點是需多次治療,且療程時間較長,復發率較高。侵入性手術切除,又可分為廣泛切除手術(wide excision)或是莫氏手術(Mohs surgery)。經統計,小於2公分的病灶,切除範圍0.3公分便可以達到85%的成功率。而莫氏手術因費時費工,需要傳統手術好幾倍的時間,但健保給付給醫師的點值卻是相同,因此在台灣只有很少數的醫師在執行。在此也呼籲民眾,皮膚癌不可怕,早期治療預後都不錯。若不確定皮膚上的黑色病灶是否為惡性,可至皮膚科就診請專業醫師判斷,切莫自己嚇自己,或是延遲治療黃金期。
病人右側鼻子上基底細胞癌的術前(左)與術後(右)照。(照片提供/江紀萱皮膚科診所)
臨床視診搭配皮膚鏡的使用可以幫助鑑別診斷病灶到底是良性的「痣」或是惡性的「基底細胞癌」。(照片提供/江紀萱皮膚科診所)